2011/04/27

會先覆亡的是媒體的公信

民進黨總統初選即將揭曉前,看到某「第一大報」(這名稱有機會再加解析)連兩日在A2版的標題上出現「仇恨」兩字,相當刺眼。又不是中國派的媒體,怎麼會將「仇恨」標籤貼在本土政黨的選舉活動上?

首先是刊參選人之一稱:「反對仇恨拉票」,語當有所指涉。隔天,該報大記者評論的用詞就更誇張了,什麼「政黨若成為仇恨製造機」、「中了引蛇出洞的圈套,民進黨覆亡不遠」云云,套句阿扁的話「有那麼嚴重嗎」?

如果是最會高唱「團結」的人,又怎麼會一下子就用這麼極端的用語?難道嫌中國派媒體挑動的力道仍有不足,再添點柴火,為結果揭曉先埋個伏筆?

非關「仇恨」,而是極其厭惡媒體與政客一搭一唱,藍綠標準均同。政客無法期待,媒體不「獨立」,人民沒有「自由」。

過去威權時代,媒體由黨國豢養,現在,媒體或在政治偏向略有差異,但都依附在政商之間,多的是利益交換下製造出來的新聞,目的不同,洗腦的手段卻因襲下來,企圖繼續愚民、維持控制。

在媒體經營環境日趨嚴峻下,其實,基層工作者裁員、降薪,是相當可憐的,為保有工作,能不像「浮士德」出賣靈魂已難能可貴了。但還是有一些「媒體權貴」,以為自己往來無C咖,攀龍附鳳,能頤指氣使,不可一世。

有些名筆、名嘴,或擁有固定方塊專欄或節目通告,想罵誰就罵,宛如明星,但其招式用老仍不自知,久而久之成為政客或媒體老闆的工具、打手,甚且遊走在政客的競選場合,以為可以當個「造王者」。其根本無視所謂「公器」是何物,早已抹銷政媒間的界線,也褻瀆了「第四權」。

選舉活動中,參選人本來就該接受選民嚴格地檢驗的,參選人與選民彼此互動,選民怎麼可以只算是「旁觀者」的地位呢,反倒是媒體才該是「旁觀者」吧,到底誰才是戲台下「介入過深」的「旁觀者」?

媒體自以為是裁判、球評,不曉得現在有球迷更專業、更認真;媒體自己不去監督參選人,不去揭穿政客虛偽的假面,還處處扮演起化妝師,反怪罪別人「正中核心」?

民進黨總統初選活動中,藍綠媒體難得有志一同,偏頗地將矛頭齊指特定參選人,處處為其支持者安罪名,最後連仇恨論都可搬出來,真是無以復加。

民進黨當然有檢討改進的地方,這是他們黨自己的事,媒體可以讓袒護的參選人就置身事外嗎?更荒謬的是,媒體有沒有搞錯,難道要民進黨也成為威權政黨嗎?還威脅說「覆亡不遠」咧,恐怕會先覆亡的是媒體的公信。

政客傲慢,媒體也同樣傲慢,竟然參選人教訓選民,媒體教訓讀者,到底誰還「活在舊時代」?